盗汗


盗汗

文章插图

盗汗的概述
1、定义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
2、症状部位
全身 。
3、症状科室
内科 。
4、常见病因
【盗汗】中医认为盗汗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 。有些疾病比如甲亢、糖尿病,结核等也会有盗汗的症状 。
盗汗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盗汗 。
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 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
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
此外,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但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 。更年期盗汗是常见现象,以西医论点解释的话是由于更年期来临,使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导致 。而中医方面则解释为,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 。虽说更年期盗汗是正常现象,但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话,还是需要治疗的 。

盗汗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盗汗的检查方法
必要时作X线胸部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作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等检查以排除肺痨、风湿痹、甲亢等 。
2、盗汗的诊断鉴别方法
2.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
2.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

盗汗的危害
盗汗的危害绝对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它被证实与以下几种疾病有关 。
1、甲亢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
3、结核
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
4、肿瘤
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
5、其它
此外,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但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 。
盗汗的防治方法
1、盗汗的预防方法
体质较弱的人,入春以后,应适时进行春季进补,多吃些滋阴补益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圆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 。
2、盗汗的治疗方法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 。

盗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