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鬼节的来历 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

导读:大家听到鬼节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西方的万圣节,但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是有属于自己的鬼节的,而且是四个鬼节,并且都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鬼节只是它们的统称,那么四大鬼节的来历是什么呢?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
四大鬼节的来历
上巳节起源于古代汉族人的巫术活动,每年农历的3月3日,家家户户到水边举行祭礼,人们跳到水里洗去污秽除恶辟邪,也有传说上巳节起源于轩辕黄帝 , 农历3月3日是轩辕黄帝的诞辰 。到了唐朝上巳节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常隆重的节日之一 。人们除了到水边洗澡,还顺便春游踏青,举行大型的户外活动 。宋代以后上巳节在北方就不流行了,南方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 。
清明节是在每年公历4月4号到4月6号之间 , 扫墓表达家人对祖先的尊敬怀念,秦朝以前就已经有了扫墓的习俗,不过并不是规定在清明当天,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一直延续至今 。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农历的七月也被称为鬼月,其实最早的七月半和鬼是没有关系的,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秋天丰收民间按例是要祭祖的,向祖先报告收成并感谢先祖的庇佑,被称为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
在道教故事中,相传每年的七月阎王就会下令大开地狱之门释放那些终年受苦被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走出地狱,他们可以获得短暂的自由,享受人间血食,才会被称为鬼节,唐朝中后期之后正式将中元节固定成了节日的名字,日期是在7月15日这一天 。节日的习俗主要是祭祖、放河灯,为亡灵照亮回家的路 , 烧纸、道观会举行盛大的会为亡灵超度等等 。七月十五日这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最初这两个节日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是佛教一个是道教,佛教的盂兰盆节早在中元节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
在印度的佛教当中,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追忆先祖的一些仪式 , 准备好吃食、瓜果和沐浴焚香,将珍贵的东西放在盂兰盆里,用来供养十方僧众,僧人们会为大家念经加持、祈求佛祖的保佑,也会念经超度亡魂 。希望逝去的人再来是能够得到好的福报,后来这个节日传入中国 。
到梁代的时候,人们开始效仿并·慢慢地本土化,加入了一些道教的元素,就变成了今天的中元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一个传统祭祀节日,民间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 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府的先祖缺衣少穿,祭祀的时候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的贡品之外,还有一种是不可缺少的贡物就是寒衣,人们把冥衣焚化之后送给祖先也叫“送寒衣” 。
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
第一件事:晚上不要在外面游玩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鬼门大开,鬼在民间游荡,人们会通过祭拜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比如会在路口烧纸钱 。为何不让晚上出去游玩呢?防止孤魂野鬼侵袭,或者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老话说“七月十五地门开 , 没事别在南墙转”,也是指这个意思 。
小时候,家里的大人就告诫,七月十五晚上尽快回家,长大后 , 父母也会告诫,下了班之后 , 回到家就不要再出去了,以免遇到不好的事情,一年只有这么一天 , 也一直遵循大人的教导 。不过,听一些朋友说,的确在当天晚上出去,遇到了不好的事情 , 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什么原因 。总之,大家没有什么急事 , 还是不要在这天晚上出去了 。
第二件事:不要乱踩冥纸
这天晚上会有很多人在路口烧纸钱,一般烧过之后就走了,难免会有一些纸钱没有完全烧掉 。据老人讲,这些烧掉的纸钱是给逝去亲人的钱 , 即使没有完全烧透,遇到了也不会去踩 。一方面不太尊敬,另外一方面,踩了这些纸钱,可能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因此,看到了之后,可以绕着走,不要去踩 。
第三件事:不要偷吃祭品
中元节在祭祖的时候,不仅要烧纸钱 , 还会放一些祭品,比如水果、肉类等,有些人不会把祭品带走 , 就放在祭拜的地方,如果看到后,切勿去偷吃 。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 这些祭品是给逝去的人食用的,如果偷吃了之后 , 有可能会染上疾病,或者遇到不好的事情,认为你吃了这些祭品,会让“鬼”饿肚子,会来报复的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看到祭品切勿食用 。
第四件事:睡觉时床头不要挂风铃
以前的人们睡觉床头喜欢挂风铃,但是,风铃受到风吹或者晃动之后,会发出声响,正是这个声响 , 被老人们常说容易招来鬼魂 。而七月十五又是“鬼节”,外面的孤魂野鬼较多,如果听到声响,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入侵睡觉的人,导致出现疾病或者不好的事情 。
所以,睡觉时也不要挂风铃 , 不过,现在挂风铃的人很少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 但是也要特别注意,不仅是风铃,其他能发出声响的物品也不要悬挂 。
【四大鬼节的来历 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四大鬼节的来历,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内容 ,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四大鬼节的来历 四大鬼节不能干的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