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血管瘤

文章插图

血管瘤的概述
1、定义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 。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

2、别称
无 。
3、发病部位
头颈部 。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
5、高发人群
婴幼儿 。
6、科室
肿瘤科 。
血管瘤的典型症状
1、血管瘤的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 瘤体外观看起来像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 。用手触压血管瘤,则瘤体会褪色或缩小 。
晚期症状: 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 。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
2、血管瘤的分类
血管瘤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通常发病于面部皮肤或是口腔黏膜部位 。毛细血管增生后,使血管被突起,颜色较为明显,呈现鲜红色或是紫红色,用手轻轻压后,就会褪色,形状像草莓型,因此也叫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另外,有的只是以红斑的形式表现出来,叫葡萄酒斑 。
2.2、海绵型血管瘤:海绵型血管瘤多见于面部以及口腔部位 。会导致皮肤或黏膜表面隆起,不及时治疗,会向组织深部蔓延 。通常表现出青蓝色状,形状不规则,比较柔软,按压后会缩小 。这种血管瘤严重时会导致颌骨病变,造成面部皮肤畸形,出现面部功能障碍 。
2.3、蔓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多是指动静脉之间引起的脉管畸形,多呈现暗红色状,皮下组织血管扩张,形状迂回蔓延,可以感觉到血管的震动,医生听诊时可以听到风类似风声的杂音 。
2.4、混合型血管瘤:这是指由两种血管瘤同时存在的引起的疾病 。

血管瘤的病因病机
病因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
发病机制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 。胚胎早期,原始脉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间形成一个致密的网 。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脉管网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 。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 。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 。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 。

血管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B超诊断:
B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B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
2、动态CT诊断:
肿瘤治疗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 。CT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95%左右,但对直径2cm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
3、肝动脉造影检查:
本法有相当的特征性,病灶的检查率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可达95%以上 。
4、MRI诊断:
MRI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 。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 。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
【血管瘤】肿瘤治疗专家介绍,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 。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 。

血管瘤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