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导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在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 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 , 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 。在立秋的时候 , 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 , 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
立秋和处暑都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 , 秋天开始之意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 到此为止了 。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 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 , 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
处暑以后 , 影响我国气候的冷高压会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立秋气候特点:
【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天气短期内还是呈现炎热的状态 。
立秋后,天气还会持续炎热,但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以后 , 由于热带海洋气团退居到海上,很多地区上空逐渐受变性的西伯利亚气团控制,出现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 。
但是 , 由于基本受单一的气团控制,早晚风向变化较大 , 往往是夜间吹西北风,白天吹南风 。
所以,立秋后会造或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现象 , 有时早上穿长袖都觉得寒意非常浓,但到了中午,穿短袖还是感觉热 。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有秋老虎这一说法 , 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秋高气爽
处暑过后 , 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 , 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明显 , 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 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 。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 , 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 , 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 。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 , 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
立秋节气相关谚语
农谚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 。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 , 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 , 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 ,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 ,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 在通常情况下 ,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 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 , 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 , “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 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 。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 , 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 。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 ,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 , 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
由此可见 ,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 ,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 , 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 , 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 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 , 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 , 老死不开花” 。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 , 便把扇子丢” 。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 。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在饮食起居方面 , 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

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