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膻中穴的概述
1、定义
膻中穴 (dànzhōngxué )(RN17)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
2、别名
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元沉 。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
4、主治疾病
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
【膻中穴】
5、穴位解析
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
膻,同袒 。《说文》:“肉膻也 。”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 。膻中,心包络名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 。《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
膻中穴的取穴方法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约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仰卧取穴 。
膻中穴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
仰卧位,男性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性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取穴 。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4肋间,平第4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膻中穴
膻中穴的解剖位置
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
膻中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
一般针尖向下平刺0.3~0.5寸 。
沿皮刺0.3~0.5寸 。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膻中穴的配伍
膻中穴配天井治心胸痛 。
膻中穴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 。
膻中穴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 。
膻中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
膻中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
膻中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 。
膻中配少泽、乳根,治乳少 。
膻中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 。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 。
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 。
膻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1、舒缓胸闷、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
2、治疗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缺乳症等 。
3、治疗产妇少乳、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
《肘后备急方》:救卒尸厥……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
《针灸大成》: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咳,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
《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
《普济方》: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 。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
《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
膻中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