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麻风病

文章插图

【麻风病】
麻风病的概述
1、定义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 。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
2、别称
麻风 。
3、发病部位
皮肤、周围神经系统 。
4、传染性
有传染性,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5、高发人群
少年,青年,儿童 。
6、科室
传染科、皮肤科 。
麻风病的典型症状
1、麻风病的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皮损为浅色、浅黄色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广泛而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面部和躯干等 。浅感觉正常或稍迟钝,有蚁行感 。鼻黏膜可充血、肿胀或糜烂 。
晚期症状:皮损呈深在性、弥漫性浸润,常伴暗红色结节,面部结节或斑块可融合成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双唇肥厚,耳垂肿大,形如狮面;眉毛脱落,头发部分或大部分脱落 。伴明显浅感觉及出汗障碍,周围神经受累导致面瘫、手足运动障碍和畸型、骨质疏松和足底溃疡等 。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器官受累严重,睾丸可萎缩,常引起阳萎、乳房胀大、不育等 。

2、麻风病的分类
根据麻风菌素试验由强阳性渐次移行为阴性,麻风杆菌由少到多,组织病理表现由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移行为泡沫细胞肉芽肿,很象光谱中不同波长序列一样 。因此,借用物理学的光谱现象,形成麻风病免疫光谱概念 。1966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以光谱概念为基础的麻风五级分类法(又称光谱免疫分类法),并经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讨论后推荐采用,将麻风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leprosy,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orderlineTuberculoidleprosy,BT)、中间界线类麻风(midborde1ineleprosy,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linelepromatousleprosy,BL)、瘤型麻风(1epromatousleprosy,LL) 。未定类麻风(indeterminateleprosy,IL)被看做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不列入分类 。这是一个连续的病谱,病人可因宿主反应和治疗向任一方面移动 。TT端细胞免疫最强,组织中一般查不到麻风杆菌;LL端缺乏对麻风杆菌抗原的细胞免疫,无巨噬细胞激活,组织中可检出大量麻风杆菌 。TT和LL最稳定,前者可自愈,后者若未经适当的治疗将继续加重感染 。BT若未经治疗,常降级至BL 。BB最不稳定,若未经治疗,多数降级至LL 。未定类虽未列入光谱分类,以后有的自愈,有的向临床各型发展 。此分类法比较实用,能反映麻风病的整个过程,已被世界各地普遍采用 。

麻风病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